手足口病

手足口病

概述:手足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)是以手、足、口出现水疱为特征,病情轻而短暂,儿童多见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夏秋季流行,5岁以下1~2岁儿童多见,成人偶见。世界各地均有报道,我国近年发病增多,广州、北京、天津、西宁、吉林等地有流行报道。本病传染性强,以唾液、口腔分泌物经飞沫传染。该病的传染途径,以口-口和粪-口途径,人和人间传染为主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病主要由COX病毒A16引起,其次与COX-A4-7、A9、A10、B2、B5有关,亦可由ECHO-71引起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,现称为口疱病毒(aphoviruses)。呈球状颗粒,直径为22~30nm,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:即A,O,C,SATI,SATZ,SAT3 和亚洲-1型。至少有63个亚型。各流行区的型别分布有所不同,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。从人类分离到的几乎都是O型,偶有C型。传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动物。患病动物的血液、皮肤黏膜分泌物、唾液、尿、粪、乳汁均带有病毒。大多是通过直接和患病动物接触或挤乳时,病毒通过皮肤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发病,偶可通过食用受染的牛乳、乳酪、牛油或其他乳制品被感染发病,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头也可感染。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传染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潜伏期3~5天,有低热、全身不适、腹痛等前驱症。1~2天内口腔、咽、软腭、颊黏膜、舌、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,周围绕以红晕,破溃成小溃疡,由于疼痛,常流涎和拒食。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,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(趾)背侧缘、甲周围、掌跖部,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,除手足口外,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,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,数天后干涸、消退,皮疹无瘙痒,无疼痛感。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、水疱,伴发无菌性脑膜炎、脑炎、心肌炎等。一般经过良好,全病程约5~10天,多数可自愈,预后良好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、水疱,伴发无菌性脑膜炎、脑炎、心肌炎等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
    1.血象 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大多正常。
    2.病毒分离  采取病人的水泡液、唾液等以无菌处理后分别接种至:①豚鼠脚掌皮内,4~5天后在其足趾间出现水泡;②小鼠脑内及其乳鼠腹腔内而致死亡;③猪肾、小牛肾细胞培养中出现细胞病变者,则可认为分离到口蹄疫病毒,可进一步用特异性血清鉴定其型别。
    3.血清学试验  以补体试验结合最为敏感,起病后10~20天可获得阳性结果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流行病学特点,口腔、手、足出现疱疹,咽拭子、血液及疱液中分离培养出COX A19病毒可确诊。需与疱疹性咽峡炎、单纯疱疹等相鉴别,见表1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需与疱疹性咽峡炎、单纯疱疹等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本病经1周后可自愈,一般对症治疗,可应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、利巴韦林(三氮唑核苷)等。中药大青叶、夏枯草或导赤散加减。

预后

预后:一般经过良好,全病程约5~10天,多数可自愈,预后良好。

预防

预防: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